2006年浙江卷高考作文题:
据《列子》记载: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古今中外,还有诸多相关的论述,例如:
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办法。(康德)
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歌德)
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劳农夫以休息之。(《吕氏春秋》)
休闲不是偶尔玩一次一次,而应是人们三分之一的生活
人们应该学会超前休息,也就是说在疲劳之前,适当休息效果最佳。(医学专家)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生无所息/生有所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可任写一个方面,、也可兼写两个方面;2、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不少于800字。5,不得抄袭。
所有的高三语文教师都在猜想着一年一度的作文题,网络上关于2006年高考作文的预测更是比比皆是甚至是信誓旦旦。但只有在作文题最后落地后,才会让人意识到,真正要押准高考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是,所谓的高考题,最大的特色就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一、 回归与坚持相统一
命题权下放到地方后,全国卷的意义便在于它能起到的引导和规范的作用。在单独命题两年后,浙江卷的命题人终于决心向全国卷靠拢了。04年全国卷的一题目是“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05年是“铭记与忘记”,“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很显然,这样的题目都是正反观点的辨证分析。而06年的浙江卷“生无所息/生无所息”显然也是正反观点的选择。
但今年浙江卷与以往全国卷的不同在于全国卷必须是包容正反两个观点,也就是说,一篇作文,对“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对“铭记”和“忘记”,对“情理之中”和“意料之外”都必须提到,相对来说更注重对考生的思辨分析,有着较强的限制性,而浙江卷的注意1则提示,可任写一个方面,也可兼顾两个方面,也就是说,今年的高考作文其实是三个题目,即,“生无所息”,或者“生无所息”,或者是“生无所息与生无所息”。而这显然是最大限度地拓宽了学生的写作空间,而这同样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浙江卷命题人的向来拥有的一种人文关怀。
命题人的人文关怀还体现在尽最大可能降低审题难度。
今年话题“生无所息/生有所息”,审题的最大难度在于“息”字。如果单单出现《列子》里的一段材料,即自贡说“愿生有所息”,孔子答“生无所息”,那么对“息”字的理解,程度差的学生会错误地认为“出息”,于是话题就会成为,活着就要有出息,或者活着没什么出息。这必定是离题万里。为了消除误解,命题人又找出一堆材料,在我看来,所有的材料能起到的作用就是明确对“息”字的理解:休息,或者是停止。
二、 立意,决定是否突破作文瓶颈
今年的高考作文,怎样立意是比较深刻,或者是比较新颖呢?
个人感觉,这牵涉到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对“息”字的把握。
“息”如果单单理解“休息”,这样的话题很显然与“健康有关”,比如材料中医学专家的话。事实上,健康问题已经是要让全部国民引起重视问题,比如几十年来,对青少年健康状况的调查,很轻易地显示,中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正呈现逐年退化的趋势,特别是到如今还没有最后揭密的第三次调查,据说问题的触目惊心程度已经让人恐惧,与周边的国家例如日本,差距是全面的,巨大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健康话题虽然是立意较浅,但还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要提升立意,同样是在“息”字上做文章:追求的终止。材料中是歌德和康德的话。这样转述话题就是“生命不停止就追求不停止”或者是“生有所息为的是生无所息”,在后一个话题里,则是用两个“息”的不同含义来拔升话题,就是用有所息来确保一个健康的身体,来进行对生命不停止的追求。
但是,真正要拓宽写作的范围,就必须做到第二点,即进行追问:为什么要生无所息,或者是为什么要生有所息。
用康德的话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就是,生无所息的目的是为了追求人生中的快乐和幸福??这样就可以转移话题了,比如什么是幸福,工作着就是幸福着,追求着就是幸福着;比如因为心中有梦,人必须去追梦等等;再比如“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等等。
对于为什么要生有所息,则可以回答,一个人不停止的奔走往往只是奔走,而疏远了心灵,一个人有时候要放慢前行的脚步,要停下来静静地回归心灵,思索自己的精神家园在何方。走是向前,停是为了更好的向前。这样,话题就可以转移成熟悉的“快与慢”的话题了,快是一种速度,慢却是一种境界等等。或者是转换成“守望”,在奔走过程中,要学会守望,守望的是幸福,守望的是梦想。
三、“我”在何方
今年的考试说明早早就强调“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这在往年是没有明确说明的。提出这一点目的是为了杜绝抄袭或者是宿构,为的是写出一个人的真性情。
而在今年的作文题当中,这样的话语果真出现了。
那么,在作文中,如何出现“我”呢?
首先,当然可以写“小我”的感受。最直接的例子是,高三的学生往往会提“一切为了高考”的口号,那么,高考是不是一个人的终极追求,或者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呢?通过了高考,是否就可以一劳永逸了呢?高考之后的路还很长,高考之后的烦恼还很多,关键是要过好每一天,做好每一天要面对的每一件事情等等。
但是,“我的感想”不一定就必须出现我这样一个人,行文的最高境界是处处无我,却处处有我。我照样可以写贝多芬即便是聋了但依然追求欢乐谱写“欢乐诵”,我写的是贝多芬,但归根结底写的是自己的感受,你如果真的不放心,你只要在最后,提到了,从贝多芬身上我明确了自己的选择,我坚定了自己前进的方向,这样的作文,显然是符合要求的作文。
总之要明确,“你有何感想”所能限制的其实并不多,更不是要将作文限制在“小我”上,高考作文,能否顺理成章地突破“小我”是另一个关键。
结尾的话
说高考作文是意料之外,情理当中,料不到的是具体的话题,但你对高考作文的准备却应该是在情理当中,我前面的所有论述,更多的是说明即便是一个看似陌生的话题,其实它的全部写作范围并没有超越你的准备范围。高考作文的准备,要达到的境界就是去寻找一只如来佛的手掌。让高考作文这悟空永远也跳不出。
要做到这一点也不如意,正所谓,生命不止,作文不息。
上一篇:一分钟
下一篇:2006年湖北高考作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