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妈妈,我将来想要做一名律师。”高一时,蔡青自信满满地宣布。“做律师很忙的,你结婚了之后怎么办?女孩子家的,算了吧。”妈妈回答道。
3年前,这段母女间的平常对话,让之前从未觉得男女有很大不同的蔡青,突然感到不公与愤慨,“一直是我的榜样的、曾一举荣获高考状元而挺进当时鲜有人知的信息科技领域的母亲,刹那间成为了我的既定命运的宣判者。”
蔡青突然意识到,婚姻、生育是城市女性生命中的转折点,“似乎跨过了这道婚姻之门后,未来的自己也将被束缚、改变。”她不服气——“难道婚后的女人就不能从事忙碌的工作?难道在城市里,男女也不平等吗?”
带着这份疑问与不平,3年后,蔡青独自采访了109名城市女性,这名上海世界外国语中学国际部的高中女生写成了一份3万字的《中国都市女性的生活体验》报告,并将报告译成英文,希望中国都市女性真实的声音被人们听见,改变西方对于中国女性处境的简单成见。前不久,蔡青把报告寄给了女性和社会学领域的专家。复旦大学沈奕斐教授评价:虽不是科学严谨的学术论文,却是非常不错的采访报告。
蔡青采访的人中,有熟悉的菜场摊主、上课的老师、跨国软件公司的CEO,还有上下学地铁上相逢的陌生人。对蔡青来说,随意与陌生人搭话,其实艰难无比。为了采访孕妇,她一度跑到医院的妇产科“蹲点”,一位位攀谈过去,险些被当成医托。因为尊重被访者匿名的权利,她不用录音,常回家后绞尽脑汁,努力还原采访内容的每一个字。“在大部分女性研究的论文中,女性成为了一个个数据,可是我更想知道,她们那些不可被量化,难以概括的细微、复杂的生活体验。”
蔡青之所以如此说,其实也隐含了她对生命的体悟。 高二时,蔡青因为脑干脑炎一度昏迷,被迫休学一年,眼看着同班同学一个个被大学录取,她失落无比。住院时,她在洗手间里都站不起来,那段生死转折中,她的心境起了变化。对原来看得很重的学习成绩,少了很多功利心。有点置身事外地去想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那时只想把握住自己的身体,每个人如果剖开一层一层的社会身份,那只是一个个简单的生命。拥有自己的故事,才是最可贵的。”于是,蔡青再一次和时间开始了赛跑。
平时上学,真正能采访的就是上下学坐地铁的时间,如果赶上自己时间紧,她也会跑到家对面的咖啡店里,趁别人等咖啡的时间,抽出5-10分钟做调查。相比做慈善项目的社团,很容易能得到支持获得成就感,但是在城市里,女性话题很难吸引太多的热切关注。蔡青身边的人也劝她说,为了申请好学校,还是可以选择更容易获得成果的项目。但蔡青并不这样认为,“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事,就是值得的。”报告快完成时,蔡青曾充满“万一没人感兴趣”的恐惧,但最终还是一字字敲了下来。“我想要展现我所能接触到的这些女性,或许我的报告能在看过的人心上投出一颗小小的石子,逗出一些波澜,让女性有更多机会去表达,就很好了。”
热议锐评:我们可以从蔡青身上学到很多宝贵的东西:青春无论对于谁,都是再精彩不过的,如何在这“精彩”之上再加上一些珍贵的东西,我想,不外乎是勇气、执着与独立,敢于做自己喜欢的事,哪怕它不那么大众,也要坚持到底。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青春说一声“无悔”。
上一篇:光
下一篇:“8”的发音像“发”